央視網消息(新聞聯播):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,我國新時代思想文化事業(yè)守正創(chuàng)新、開拓進取,開啟了嶄新篇章。文脈賡續(xù),弦歌不輟,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創(chuàng)造性轉化和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不斷推進,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。
一線中軸,連貫古今,一城古韻,文脈綿長。今年7月,“北京中軸線——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”和“巴丹吉林沙漠—沙山湖泊群”“中國黃(渤)海候鳥棲息地(第二期)”成功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,中國的驕傲、世界的遺產,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的色彩。
山河為證,歲月可鑒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中華文明源遠流長、博大精深,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,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,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,也是中國文化創(chuàng)新的寶藏。生而為中國人,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,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。
在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發(fā)展歷程中,曾經誕生了諸多思想家和文化巨匠,留存下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,至今依舊為中華民族提供著豐富的歷史滋養(yǎng),是中國乃至全人類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。
2023年6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(fā)展座談會上指出,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,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,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(xù)性、突出的創(chuàng)新性、突出的統(tǒng)一性、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。
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和推動下,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,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(chuàng)性貢獻。鄖縣人、皮洛、良渚、二里頭、三星堆遺址等一系列重要考古發(fā)現,還原了文明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(fā)展歷程,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、一萬年的文化史、五千多年的文明史。
目前,我國已擁有世界遺產59項,位居世界前列,76.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、1.08億件(套)國有可移動文物,綻放時代新光彩。新時代的中國,不斷從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力量,這是文脈弦歌不輟的密碼,也是文明生生不息的動力。